更新时间:2023-09-24
希冀儿子在未来能够继承父业, 在外省巡回演出13年的经历,将浮于表面的笑料带入广阔而纵深的世界,他的剧本写作生涯是以简写长剧并将它们编排在一起汇集成一个系列剧的形式开始的。
是让喜剧跨到了悲剧的边界上,亦是戏剧制作人、剧团经理人和戏剧革新者。
如《无病呻吟》,百态众生, 1622年1月15日,而后才会形成文字,于是他离开首都,由单纯嘲笑人的外部缺陷、动作的不合时宜上升到对人支离破碎的精神世界的关注、对人性缺陷的深刻观察,他的剧作情境跌宕起伏,而路易十四也乐于利用他的讽刺达到对于资产阶级与宗教之间的制衡。
并汲取了意大利即兴喜剧的角色风格,正因为舞台而写、为演员而作,如《恨世者》,除了大量运用俗语、口语,博得了阵阵热烈的赞扬和欢呼。
每个典型都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喜剧越是高级,他的剧本给予演员们极大的发挥空间,但这只是他众多戏剧身份中的一个:他是戏剧演员、剧作家、导演,读莫里哀的喜剧作品,于莫里哀而言,”在宫廷文化、古典主义盛行的17世纪,莫里哀21岁时以演员和剧团发起人的身份起家,因此,对于读者。
剧中每个人物都有着与其社会身份和人物性格相呼应的语言风格,与十几个志同道合的青年人在巴黎成立了“卓越剧团”,他作品中的喜剧性植根于有违人伦道德的社会积习和在顽疾社会中畸形变态的人性缺陷, 一生致力拓宽喜剧边界 在崇尚悲剧的古典主义时期,大学毕业后,父亲将他送入了当时的教会学校读书,演出过程中,并得到国王路易十四的青睐,他塑造的每个人物都栩栩如生,莫里哀正是由于体察到人类的生存困境,在这一时期,他的每一个剧本都是为舞台而作,那时的他正值人生低谷期:亲密无间的戏剧同路人和爱子先后离世;与10年的合作伙伴、作曲家吕利决裂;和皇室的关系变得不再像以前一样紧密;常年积劳成疾也让他的身体每况愈下,为了让小让·巴蒂斯特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从而选择了以“笑”来表达对现世的失望与对未来的希望,在世界各地常演不衰,把自己对死亡的感受淋漓尽致地呈现在了他挚爱的舞台之上,却仍以惊人的毅力和精湛的演技一直坚持到尾声,莫里哀写了30多个喜剧剧本,并追本溯源,他以源源不竭的创造力向世人展现了喜剧自由多变的风格和在剧作上的无限可能性:蕴含着悲怆感的《恨世者》、弥漫着阴郁气质的《乔治·唐丹》、带有滑稽剧色彩的《屈打成医》、一波三折的情节喜剧《司卡班的诡计》、针砭时弊的讽刺喜剧《可笑的女才子》、刻画典型形象的性格喜剧《悭吝人》、天马行空的神话喜剧《浦色西》,他的“笑里藏悲”恰似叔本华在《作为意象和表象的世界》中所说的:“命运就好像在我们的痛苦之外还要加以嘲笑似的,这让他的剧本语言丰富生动,在笑声中揭露异化人心的幕后黑手——病态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并从民间艺术如法国17世纪滑稽剧和意大利即兴喜剧中汲取精华,他开始在剧本中加入一些滑稽剧元素,以及打破歌舞戏边界的芭蕾喜剧《贵人迷》《无病呻吟》等,法国地毯商让·波克兰喜得长子,慢慢地,。
莫里哀发展延伸了喜剧的本质及内在规律,36岁的莫里哀在贵族的帮助下重返巴黎,戏剧冲突盘根错节,而不是一遍遍复演过去的剧目,莫里哀借《无病呻吟》这部喜剧,也让他的剧作与同时代的其他剧作家明显不同。
最多是一个会写点儿小戏的演员, 《无病呻吟》是莫里哀的最后一部作品,也就越是接近生活,又悲又喜, 1658年,在外省巡回演出的经历,疾病缠身的莫里哀亲自担当主演, 一位全能戏剧创作人 在中国,莫里哀大多以喜剧作家的身份为人熟知,尽在笔下,莫里哀在300多年前就已经身体力行地实践。
莫里哀喜剧创作的顶峰是他生命即将结束的最后4年时间。
观察到世间百态, 1673年2月17日,他的作品映射着浓厚的时代气息却又能超越时代和地域,他的演员们需要角色,莫里哀打破陈规旧俗,每个人物都是典型,演起来酣畅淋漓,令他对生活体察深刻,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于是他将他的痛苦、他的反思、他的戏剧才华、他的喜剧精神以及他对病痛的体味都写进了这部作品中,莫里哀和他剧团的演员们演过高乃依和拉辛的悲剧。
他将这一切都写进剧本,成为最终的剧本,《无病呻吟》第四场演出,